中文/ English Version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8日    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3486
王信代表:智能制造发展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0%,而在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倍以上。由于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很多产品标准低、层次低、竞争力低,大量高端产品仍需进口,甚至出现了出国游变成购物游的现象。对此,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信指出,当前为社会提供消费品与工业品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而智能制造对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建议我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顶层设计尚不完善

    王信指出,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核高基、数控机床等科技重大专项和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紧推进智能化进程,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攻克了一批长期严重依赖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核心高端装备。尽管总体看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也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智能制造快速发展,首先就是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

    近年来,美国、德国、韩国等制造强国都已围绕智能制造作了战略部署。美国借助实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加强信息物理系统(CPS)软件开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搭建以CPS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韩国积极促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ICT)相融合,计划在2020年之前打造1万个智能生产工厂,将20人以上工厂的三分之一都改造为智能工厂。面对发达国家的高端挤压,我国急需抓紧出台相应规划和标准,既要防止空喊口号,也要防止一哄而上。

    其次是智能制造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三是实施智能制造受资金制约严重;四是智能制造装备基础薄弱,核心部件和装备大量依赖进口。

    加快出台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更好地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加快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王信建议抓紧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得标准者得天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法则。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必须标准先行。王信建议加快出台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加紧组织专家从国家层面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既接轨国际标准,又要具有我国特色;既吸收国际现有先进成熟技术规范,又要加入我国对智能制造技术路线的规范和标准,特别明确相关数据接口及协议等重要环节,为自主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和互联互通提供标准,防范国外技术和关键部件、设备在国内形成垄断,制约我国智能制造自主发展和产业安全。

    搭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各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支持。突出实施智能制造的主动权。建议由政府引导国内重点科研机构院校、行业协会组织、关键软硬件生产企业和有关示范应用用户等联合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软硬件的联合开发和攻关,适当引入德国西门子等智能制造国际知名合作伙伴,建设行业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并加强个性需求解决方案的研究和支持,为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发展自主装备

    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多为进口,不利于产业安全,急需大力支持自主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建议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掌握核心技术;注重产需合作,落实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加快自主装备产品的示范应用;对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大技改贴息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国有、地方金融投资机构参与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成果转化和建设智能化工厂,并给予资金支持;加快落实八部委《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努力克服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的资金困难,促进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加快优化产品结构,为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夯实智能制造的发展基础。我国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防止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必须夯实基础。建议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四基”发展要求,加快产业技术基础研究,特别是智能制造设计、应用、控制等系列软件开发和自主化;在强基工程中对有关智能制造关键部件和传感器给予重点支持;加大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有关工业机器人、控制芯片等的攻关和产业化。加大对智能制造专项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坚持产学研用共同推进的方式,加快智能制造装备自主发展,增强智能制造模式的可复制性;探索在高危行业和流程制造行业实施整体智能制造提升计划。

    张震宇委员:稳工业取决于传统产业存量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信厅副厅长张震宇今年两会上针对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一方面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以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为重点,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不断扩大适应市场需求的终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张震宇建议首先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在当前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工业能不能稳住,主要取决于传统产业和企业的存量调整,不仅能激活沉淀其中的大量资源,也能为新动能成长提供更多营养。技术改造投资省、见效快,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杠杆效应和关键作用。

    二是着力深化产融合作,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实体经济减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取向,主要包括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财务等成本和税费负担。据河南近千家工业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财务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企业运营成本高企的最突出因素。建议着力深化产融合作,研究制订重点企业和项目产融对接方案,组织各种形式、重实效的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探索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种有效方式,构建政银担企合作长效机制,切实增强资本支撑产业的能力。

    三是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要按照多兼并少破产的原则和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逐步实现市场出清。建议尽快制订出台僵尸企业界定标准,以此为依据指导地方深入排查、摸清底数。要因业因地因企制宜,加快研究制订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尤其是完善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方面的财税、金融政策。工作中,要充分尊重企业意愿,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兼并重组,避免拉郎配,对僵尸企业处置任务重、财政困难的地方,中央财政要给予专项奖补。

    四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建立支持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的部际协调机制,制订具体支持措施,协调重大境外竞标项目等问题。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各国投资风险等信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谢超英代表:让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当前,国家一系列的惠企政策深受企业欢迎,推动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但尽管如此,不少企业依然反映,一些惠企政策的落实效果,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与广大企业的期盼,存在一定差距。

    对此,根据专题调查实际情况,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经信委主任谢超英建议应建立国家惠企政策落实机制,推动惠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企业受惠效果不理想

    谢超英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惠企政策很多,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企业受惠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突出体现在企业融资仍然较难,企业保险仍然偏高,企业物流仍然较贵,工业电价仍然较高,等等。

    以湖南为例,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40%,但工业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连续多年仅为15%左右。通过对全省中小企业调查了解到,90%的中小微企业不符合银行设立的放款条件;10%的符合银行放款条件的企业中,也只有一半企业最终获得银行信贷。

    谢超英指出,国家惠企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与企业实际受惠程度不相匹配乃至部分企业的期盼有所落空,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部分惠企政策在制定过程中论证还不够充分,为一些不规范操作留下空间和余地。二是相关部门在制定惠企政策相关配套措施上力度还不够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政策要求难以完全落实到位。三是部分惠企政策出台后,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出台不及时,或者设置的前置条件复杂,不适用普惠、简便原则,广大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知晓、不会用,造成政策空转。

    建立惠企政策落实机制

    针对当前国家惠企政策与企业受惠效果匹配不够理想的状况,谢超英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相关机制制度,推动惠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为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惠企政策配套措施制订协作制度。针对目前出台的各类惠企政策量多面广,但还存在条块分割、相互衔接不够的状况,建议强化各部门之间、国家和地方之间惠企政策的配套衔接,加强政策调研,尤其是加强企业调研,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研究惠企政策供给侧配套措施,提高惠企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确保政策条款有的放矢,通过改善和完善政策供给激活一池春水。

    建立惠企政策评价机制。对出台的惠企政策落实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特别是引入企业评价指标,进行评估,避免制定政策走形式自拉自唱,或者受部门利益羁绊自导自演,难以发挥政策效应。同时,建立起政策的调整修订机制,对收效不明显的条款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建立重大惠企政策落实督查通报制度。其中要对每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大惠企政策,建议由全国人大在年中、年底组织两次督查,将落实情况、落实效果在次年的全国人大会上向人大代表进行书面通报。同时,对国务院会议决定的重大惠企政策,建议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组织专项督查,在有关会议或网站上公布落实情况。建立问责制度,对重大惠企政策落实不力的,实行责任追究。

    牛弩韬代表: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

    近年来,受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据统计,目前我国正在服役的机器人已占全球总量的9%左右,2015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36.6%。对此,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牛弩韬认为,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火热局面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须尽快化解的冷问题。

    据了解,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还存在应用密度偏低、中高端技术人才稀缺、缺少可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本土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牛弩韬指出,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导致我国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较低,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能力也较弱,造成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及应用企业相关中高端人才的极度稀缺。例如,截至目前,我国本科教育阶段尚无一所院校设立机器人专业。

    当前,我国要形成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规模效应,必须成长出一批像库卡、ABB、安川等拥有相当大产量和相当多用户的机器人生产企业。虽然现在全国各地发展工业机器人的热情高涨,相关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便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新松机器人公司,相较国外大公司也逊色不少,很难真正与之抗衡。

    比较而言,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尤其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基础功能部件方面差距较大,导致当前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低端为主,而高端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占据。

    牛弩韬指出,由于缺乏核心及关键技术原创性成果,关键零部件长期大量依赖进口,而进口部件通常要占到国内企业生产工业机器人产值的70%以上,导致其成本比进口工业机器人的价格还要高。此外,由于用户习惯使用国外品牌,导致自主品牌认可度不高,自主品牌的本体和零部件产品即便有成功应用经验也难以实现推广应用。据初步统计,2015年国内企业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2万台,而外资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约4.8万台。

    为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牛弩韬建议首先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抢抓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高度重视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完善资金、金融、税收等综合扶持政策体系。开展典型示范推广工程,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鼓励危险岗位、危险行业、大型国企率先应用,发挥带动作用,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支持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加速零部件国产化,早日形成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和零部件及产业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积极推动应用领域进一步向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高、环境洁净度要求高、危害健康等行业扩展,应用区域从东部先发地区向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断延伸。

    二是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我国机器人本体企业遵循市场规律,主动进行整合、兼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错位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几家国产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加快发展。

    三是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目前工业机器人项目投资过热局面,国家要加快制订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合理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研究制订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等,设置必要准入门槛,防止地方一哄而上,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在国家去产能的宏观形势下,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四是要切实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建立工业机器人各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机构和体制,健全完善工业机器人专门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机制,吸引海外相关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确保基础科研和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邵志清代表:上海将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在两会上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最早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上海市工业将率先在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做出有益探索。

    当前,上海制造业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对工业领域的投资意愿减弱,战略性新兴领域仍处在培育期,传统优势制造业有待改造提升,工业经济缺少新的增长点等等。

    对此,“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发挥工业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主战场的重要作用,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四新”经济,做强上海制造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在25%以上。

    邵志清指出,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上海将以底线思维,聚焦重点,做好工业稳增长的筑底保障工作。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争取在上海率先试点,如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1+11”支撑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工程和项目试点。强化技术改造工作,对接工信部,以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为抓手,推动技术改造机制创新、效应扩大,带动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

    同时,“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能源装备、民用航空和空间信息等重点行业、重大装备、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李朝兴代表:将电能替代纳入“十三五”规划

    针对我国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消费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建议,我国应加快实施电能替代推广应用,以此不断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助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

    李朝兴指出,电能替代新技术减排环保效果显著,市场潜力大,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且在初期投入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亟须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电采暖、电锅炉等电能替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一是将电能替代纳入国家及各省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协调,将煤改电等电能替代新技术作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措施,选取天津等国内特大型城市作为推广应用典型试点,全面融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据测算,目前天津地区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约1238台,若全部实施电能替代,每年可以减煤53万吨,占天津市2017年净消减燃煤1000万吨目标的5.3%。

    二是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及社会居民积极实施和推广应用电能替代,助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

    三是鼓励相关技术和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大电加热元件、储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进一步提高电热转换效率,延长成套设备使用寿命。

 
返回资讯